荣光耀我心——访党徽手工制作人
在每名共产党员心中,党徽熠熠生辉,而能亲手制作党徽,更让人骄傲和自豪。
在安徽省大别山革命老区,工人汪海峰手工制作悬挂式党徽,一干就是21年,“大大小小做了五六千枚”。汪海峰说,还是学徒时,“师傅就告诉我,制作党徽要严肃认真,不能有一点点瑕疵”。
在万里之外的西非国家利比里亚,中国维和警察陈俊名平生第一次当“木匠”。他和队友在营区手工打造6枚木质党徽,布设在中国维和警察首个海外党建教育展厅内。陈俊名说:“党徽不仅仅是一种标志,更是力量之源。”
二十余载“岳西制造”
汪海峰是安徽兴皖玻璃钢制品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工人,这家公司生产总部位于安庆市岳西县来榜工业区。1985年公司成立之初主要制作玻璃钢吊牌,如今是党徽、国徽以及警徽的指定生产点。
生产部经理储银枝介绍,经过精心研发,公司生产的党徽得到中组部认可,于1996年获批成为党徽定点生产企业。
“第一批党徽要从模具做起,工人每晚都要加班到凌晨一两点,但心里都非常自豪,”储银枝说,“全国各地的悬挂式党徽大部分来自岳西,工人们看《新闻联播》时会说,‘这个党徽是我们生产的’!”
生产部车间主任储著南高中毕业后进入工厂,一直在厂里制作党徽。他说:“做党徽是我们岳西的骄傲。”
汪海峰在公司成为党徽指定生产企业那年进厂,是首批参与党徽制作的工人之一。“高中毕业后就到厂里,”他说,“制作玻璃钢党徽需要把树脂用刷子一层一层烤上去,只能手工,机械代替不了。”
一枚党徽“诞生”需要一周时间,经过上树脂、烤布、脱模、打磨、喷漆、检验等多道工序。汪海峰说,烤布过程中容易出现气泡,“如果检验不通过,是需要返工的”。他忘不了当年自己还是学徒时挨过师傅骂,“做出来的产品有小眼儿,没注意,后来师傅发现了,狠狠地批评”。
如今,以老带新的传统仍在工厂延续,学徒进厂要培训3个月。汪海峰认为,做党徽“要用心、要专心”。“带徒弟我会像我的师傅那样,因为严师出高徒”,他说,“我会一直干到退休”,“把我的本领毫无保留地教给徒弟”。
目前,安徽兴皖玻璃钢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悬挂式党徽最小的直径为35厘米,最大的3米。每名工人一天能制作3至4枚最小规格的底胚,而最大尺寸需要3人共同制作。
西非“诞生”六枚党徽
中国维和警察首个海外党建教育展厅揭牌仪式28日在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营区举行,展厅以图片和文字展现中国共产党96年光辉历程和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中国维和警察海外党建工作的开展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展厅中6枚不同规格的党徽都出自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之手。一枚直径80厘米的党徽布置在天花板正中,另有5枚直径稍小的党徽分别布设在展板及展厅其他显著位置。
半个月前,中国第五支驻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陈俊名和队友着手布置这个展厅,在营区物资有限的情况下手工制作党徽。
陈俊名说,经党组织批准制作党徽后,他和队友摸索出一套党徽制作流程。先按照规定比例在木板上画出党徽图形;再用电锯切割底胚;最后反复打磨、上漆、晾晒。
“切割的锯齿越小越好,但利比里亚条件有限,只能买到大锯齿的电锯,”陈俊名说,“必须认真走边、反复切割,才能确保党徽的弧度圆润、美观。”
天气也是影响制作的因素。“如果天气好,不下雨,最快5天能做好,”陈俊名说,“如果连续下雨,最快也要8天。”
每种规格的党徽基本都做了3枚,陈俊名和队友从中挑选一枚线条和成色最好的。虽然技术不及真正的行家里手,但他们在党徽制作过程中体会到了“工匠精神”。
陈俊名认为,党徽制作“不容易”,“需要精益求精”。因为“党徽对于我们在海外执行维和任务的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标志、一个图形,更是我们的一个理想、一种信仰”。
“每次看到国旗和党徽,我们会特别激动,”陈俊名说,“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维和警察的骄傲,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自豪。”(陈丹 海洋 包雪琳)